男同性戀是對同性產生性慾和愛戀的男性(sexually attracted to people of the same sex)。
一些人口中所指的同性戀經常是指男同性戀,這是起因於忽略或者未意識到女同性戀也是同性戀群體的一部分。在西方50年代-60年代末,同性戀運動不分男女,都叫做”Gay Movement”,換句話說,男同性戀固然叫做”Gay”,女同性戀也同樣稱為” Gay”。從70年代開始,Gay漸漸開始僅指男同性戀。
男同性戀的身份標識是粉紅三角形,倒轉的粉紅三角形是納粹在大屠殺時期用於鑑別男同性戀囚犯的標誌。這個標誌後來被同性戀自豪日和同性戀權利運動用作標誌,它也是除彩虹旗以外最流行的同性戀標誌。
在法律定義上,“男同性戀”一詞傾向歸於男性之間的性關係。男同性戀的身份認同過程因人而異,有些在青春期就已察覺自己被男性所吸引,而有人在青春期過後(如:投入社會婚姻後)才意識到自己同性戀的傾向。
基本介紹
中文名:男同性戀外文名:gay定義:男性之間的愛戀別稱:分桃、龍陽、斷袖等
西洋語源,歷史,沿革,現狀,中文語源,歷史,沿革,現狀,綜述,概念,名詞,角色分類,相關專有名詞,同性戀的社會認識,男同文化,態度,理解與支持,反對與排斥,流言破除,知名人士,文學藝術,演藝界,政治界,體育界,學術界,科技界,時尚/設計界,商界,相關影視,高分電影作品,電視劇,其它電影,動畫,
西洋語源同性戀(英語:homosexual)一詞是現代概念。這個單詞最早出現在匈牙利作家卡爾·瑪麗亞·科爾特貝利(Karl-Maria Kertbeny)的一篇文章中。歷史19世紀末,德意志帝國頒布新憲法,對發生男性同性性行為的人判處一到四年的監禁。卡爾·瑪麗亞·科爾特貝利撰文抨擊並抵制該法令,並首次創出單詞“homosexual”,以用來替代當時廣泛使用的帶有貶義色彩的“pederast”(雞姦者)一詞。卡爾·瑪麗亞·科爾特貝利希望他的新詞和對這個詞的解釋能對廢除德意志帝國刑事法第175條有所幫助,但該法條仍於1871年通過並施行。60年後,其成為納粹政府屠殺同性戀的法源。單詞“homosexual”直接翻譯指“同性的”,來源於希臘語前綴“homo-”(表示“相同的”)和拉丁詞根“sex”(表示“性”)。而其他的意指同性戀的辭彙,例如“homophilia”和“inversion”已經不再使用。這個單詞後來被德國精神病學家,《性精神病態》(Psychopathia Sexualis)一書的作者,理察·克拉夫特·埃賓( Richard Freiherr von Krafft-Ebing 1840 -1902)和其他的醫生接受,並將它作為醫學用語使用在病理學診斷方法中。沿革隨著心理學的產生和發展,“homosexual”開始成為對醫學臨床研究中被用來指代一種精神疾病的稱呼。因為這個緣故,在美國精神病學協會於1973年將“homosexual”從精神疾病列表里刪除之前,“homosexual”一詞一直被同性戀者認為是一個帶有污衊性質的辭彙。因此,西方同性戀者很少使用“homosexual”這個詞來稱呼自己以及同性間的性行為。後來,“gay”這個隱諱語開始流行起來,並受到同性戀者的認同,成為稱呼同性戀的一個更得體的一個稱呼。英文單字“gay”,本意指“感覺快樂的”,“使人高興的”,但原始的改意者已不可考。19世紀,妓女開始被戲稱為“gay women”,與此同時人們把那些遊手好閒的花花公子稱為“gay”。20世紀初,美國的部分同性戀開始使用“gay”這個詞作為自己自身的標籤,以區別於在病理和臨床上被廣泛使用的辭彙“homosexual”。到了20世紀60、70年代,美國同性戀群體強烈要求各個媒體在報導和播放涉及同性戀訊息時用“gay”取代“homosexual”,作為回應,“gay”這個辭彙開始逐漸被媒體接受和使用。但實際上,這也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如直到1989年,美國主流媒體之一的《紐約時報》才最終接受“gay”這個詞用以指稱同性戀。現狀“gay”通常被使用來指稱男同性戀者,而對於女同性戀者,由於受到第二波女性主義的影響,則更多使用了“lesbian”來稱呼,後者來源於古希臘的一個小島的名稱Lesbos(萊斯博斯島)。這個小島位於愛琴海中、土耳其西北部沿岸附近,多石山,是伊奧利亞人的一個重要居住地。公元前7世紀時,萊斯博斯島以其抒情詩人而聞名。在這些詩人中,最著名的是女同性戀詩人薩福(古希臘文:Σαπφώ;拉丁化:Sappho,約前630或者612~約前592或者560)。“Lesbian”本意指居住在該島上的人,但自薩福以後,“Lesbian”這個辭彙開始有了新的註解。19世紀末,醫學界開始使用“lesbian”來指稱與薩福有同樣性傾向的女性。從那時起,“lesbian”開始包含女性同性戀的含義,並被廣泛使用起來。其他一些稱呼同性戀的英文詞語,例如“fag”、“faggot”、“homo”和“dyke”等,都是具有貶損意義的稱呼同性戀者的代稱。所興起的稱呼性少數社區的單詞“queer”本來也是具有貶損意味的詞語,但是隨著性少數社區內部的使用,這個單詞開始受到性少數社區的認同,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接受這個稱呼。中文語源在中國歷史古代,並沒有“男同性戀”這個稱呼。歷史“斷袖”:語出《漢書·佞幸傳》,漢哀帝與董賢共寢,董賢壓住了皇帝的袖子,皇帝不忍驚醒他,斷袖而起。“龍陽”:《戰國策·魏策》中記載龍陽君為魏王拂枕席。“餘桃”、“分桃”:彌子瑕與衛靈公分桃而食。彌子瑕曾竊駕君車,罪刖。衛靈公在彌子瑕年老色衰,就向彌子瑕問罪說“是固嘗矯駕吾車,又嘗啖我以餘桃。”。其他尚有“男風”、“男色”、“走旱路”、“兔兒”等詞婉指男同性戀現象。李漁《肉蒲團》內記家童書笥、劍鞘,“兩個人物都一樣妖姣,姿色都與標緻婦人一般。”沿革在現代中文口語中,“同志”一詞漸漸演變為社會對LGBT(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的代稱及該社群之間的正式稱呼(例如“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團體),但在其他場合下,該詞語的原意不變。也有人使用“同性愛”這一較中立、中性的近義詞。此外還有港澳粵語中,吸收英文單詞gay後衍生的“基”,用來指代同性戀。但是這個詞語通常具有貶損意味。台灣人則因為台語的“假”與“gay”諧音,俗稱男同性戀為“假”或“甲”。其他說法還有“玻璃”等。在某些地區的方言中,還把男同性戀者稱做“飄飄”。在廣東福建地區,也有以結拜兄弟轉化而來含有同性戀意味的契兄弟稱呼,由於契弟被污名化,結拜兄弟中,年長者稱呼年幼者為契細佬。現狀隨著網路和同性戀酒吧的出現,更多的中文辭彙在同性戀社區內部出現。這些辭彙通常是非同性戀社區的人所不熟知的。例如在台灣,Motss(Member Of The Same Sex)通常使用於BBS這種網路系統上。男同性戀有其一套使用的名詞與用語。例如台灣同志文化術語裡較普遍的用語是“C貨”,是由英語“Sissy”及“Nancy”所衍生而來,指氣質陰柔的男同志;Macho Queen(金剛芭比)指外貌非常陽剛,身型健壯,但隱約有陰柔特質或動作及想法的男同志。另外如同於女同性戀者的“頂”與“底”,台灣男同戀者一般也分為“攻”(普通亦可稱‘哥’)、“受”(亦可稱‘弟’)兩種角色。但兩者主要的差別並不是女性化或男性化的程度,而是保護及依賴兩種概念,但一般而言,其區分是不明顯且無確實定義的,主要是排陰柔氣質的男性。
此外,男同志之間也有以身材外型區分對象的隱誨稱呼用語。此類用語通常以動物來形容自己或對象的外貌;“猴”指體型外貌上較為陰柔、嬌小、瘦削的男性,“狼”指體型精實、外貌陽剛的男性,“熊”指體型高大、壯碩、外貌較粗獷、蓄鬍的男性,“豬”則被用來指稱體型圓胖的男性、外貌上白淨或粗獷皆有,但由於“豬”一詞有貶抑之意、以及過度針對批評他人外貌的意味,因此也有另外一種“胖熊”的稱呼。另外,因李安之電影《斷背山》奪得奧斯卡,“斷背”一詞亦成為同性戀之別稱。綜述在不同的地區和歷史時期,同性戀的比例有所差異。有時,同性戀多於異性戀。在古希臘,人們普遍認為同性愛情屬於真愛,這集中反映在柏拉圖式愛情中。不過,在中世紀的歐洲,受基督教的影響,同性戀一度被反對。在中國古代,曾一度盛行反映男性戀愛的男風,出現了斷袖等膾炙人口的典故。舊時常將男性戀情稱為外情,在同性朋友之間,可以稱為情友。近代以來,受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影響,同性戀一度被認為是心理障礙。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謬誤已經得到澄清。為適應不同人群的需求,一些國家和地區通過了同性婚姻,體現了現代婚姻的多元化發展。男同性戀的英文名稱是gay,gay原本意思為“快樂的,喜悅的,無憂無慮的”,辭源為古法語單詞gai,12世紀時最早在英文中出現。澳大利亞著名兒歌中有歌詞曰“gay your life must be”,因此,“快樂男生”可以翻譯為“gay boys”。21世紀後,受網路等大環境以及其它環境因素影響,“gay”、“帥哥”、“同志”、“同性戀”等一些新流行詞語愈發火熱,他們自比為“紳士”、“烏鴉傑克”等等,在社交場合或酒吧里進行男性朋友之間的交往。加上2008年《暹羅之戀》等電影在中國的流行,也引發了一股gay的浪漫風潮。男同性戀者又普遍被稱為同志、基友等。粵語裡“搞”和“攪”同音,“基”和“GAY”同音,所以粵語區稱男同性戀者為“基佬”,同性戀行為叫“搞基”,又有稱為“同志”、“玻璃”、“基友”等。現代口語中,常常使用“同志”來稱呼同性戀者。此外,粵語吸收了英文單詞gay後,用“基”指同性戀。概念對同性產生愛情、性慾或戀慕的人,稱為同性戀者。同性戀者結婚之後,其同性傾向可能有所改變。同性戀、異性戀等都是來自西方的現代概念,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並不刻意區分性取向,而是順其自然。不同歷史時期的同性關係各有特點,是無法直接一一對應為現代的“同性戀”的,例如古希臘、古羅馬的“愛者”與“被愛者”的關係與現代的“同性戀”可能有區別。在古代的許多著作中,可以窺見人們對同性戀愛的看法。明清時期的福建地區,產生了類似同性婚姻的契兄弟關係。當代,也有一些同性戀者選擇了和同性結婚。名詞男同性戀並不一定扮演固定的角色,沒有人規定他必須是主動方(攻)或必須是被動方(受),這完全憑每個人的喜好,你可以今天是攻,明天是受,只要你喜歡就夠了。下面是大體的名詞解釋:Gay = 同性戀者(尤指男性,有時泛指男女)GayBar =同性戀酒吧GayDar = 同志感應同類的雷達,準確度依觀察者的經驗及被觀察者而波動誤差角色分類1號 = 1仔 = Top = 攻 = 葛格 =槓槓=性行為中的施動者
0號 = 0仔 = Bottom = 受 = 底迪 =圈圈= 性行為中的受動者10號 = 可同時當1仔和0仔的同志(中國用語)0.5號 = 可同時當1和0的同志(中國用語)Member (mb)= 男同志互相識別對方同志身份的稱呼,例如在網路通訊程式MSN上確定對方是否男同志時會問:Are You Member? (香港用語)哥哥 = 契兄 = 男同志關係中的照顧者弟弟 = 契弟 = 男同志關係中的被照顧者相關專有名詞據點=公司 = 男同志聚集的公園,例如台北228紀念公園BF = Boy Friend = B = 男朋友飄飄 = 男同志(四川方言)FB = Fuck BuddySM = 性虐待MB = Money Boy 男妓,金錢男孩(俗稱鴨),舊稱相公、象姑BL(男男之間的戀情)=boys' love(日本動漫術語)C = 指同志中比較女性化的人CD = 同志中愛易裝的人,比如0號有個別的愛穿女裝兔子,玻璃同性戀的社會認識從社會學角度看,同性戀是一種自我身份的認同,即男同性戀者認同自己傾慕同性的傾向。同性性行為不直接等同同性戀,例如士兵服役時因環境缺乏女性,為發泄性慾會與同行男性發生性行為,但這並不代表他們是同性戀。與法律定義上,“男同性戀”一詞傾向歸於男性之間的性關係。男同性戀的身份認同過程因人而異,有些在青春期察覺自己被男性所吸引,有人在青春期過後(如:投入社會工作後)才意識到自己同性戀的傾向,甚至有些人於跟女性交往後或結婚後,才發現自己不被女性吸引。世界社會對同性戀的包容程度1989年10月1日,丹麥成為第一個認可同性結合(same-sex union),允許同性伴侶進行登記的國家。1996年,夏威夷一法院推翻了州禁止同性婚姻,將婚姻限定於異性之間的州憲法條文,這一判決引發就這一問題的全國討論。1996年,柯林頓簽署“婚姻保護法案”,聯邦政府不承認同性婚姻的合法性,授權各州可以拒絕認可其他州的同性結婚證書的合法性,共有38州頒布了相類似的州立法。2000年,美國佛蒙特州州長霍華德·迪安簽署法律,允許同性夥伴之間的“公民結合”(civil union),佛蒙特成為美國第一個認可同性結合的州。“civil union”是由佛蒙特州創造出的新法律關係,自此後被廣泛使用。2001年1月1日,荷蘭成為第一個法律認可同性婚姻的國家,同性婚姻家庭享有傳統家庭所享有的一切待遇。2002年,挪威、瑞典、冰島、德國、法國和瑞士認可同性結合(same-sex union)登記註冊,賦予其大部分傳統家庭所享受的權利,其中瑞典允許同性家庭收養孩子。2003年1月30日,比利時繼荷蘭之後,成為世界上第二個承認同性婚姻合法的國家。但這部法律禁止同性家庭收養孩子。2003年6月,美國聯邦最高法院作出對“勞倫斯訴德克薩斯”(Lawrence et al. v. Texas)一案的判決,這個判決為同性伴侶爭取法律權利(包括結婚)鋪平了道路。
2003年6-7月,加拿大的安大略湖省和哥倫比亞省允許同性戀者結婚。2003年11月18日,麻薩諸塞最高法院在Goodridge et al. v. Department of Public Health一案中判定:禁止同性結婚違反麻薩諸塞州憲法,並給立法機關180天的時間更改法律。2004年2月4日,麻薩諸塞州最高法院重申兩種婚姻間的平等地位和表達是“必須”的,這就意味著要么婚姻適用於同性間的結合,要么不認可各種婚姻形式,只承認所有伴侶間的“公民結合”,這個判決在2004年5月18日生效。按照相關法律,如果試圖推翻法院判決的州憲法修正案至少需要經過州立法機關和公投後才可能通過,即使通過了,也須到2006年才可執行。2004年2月12日–3月11日,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市新當選的市長Gavin Newsom和其他官員開始於舊金山市發 布“婚姻證書”。女同性戀激進分子Phyllis Lyon和Del Martin是第一對“結婚”的同性伴侶。在加州最高法院,要求舊金山暫停簽發同性婚姻證書以作進一步決定前,共有4161對同性伴侶領取了結婚證件。2004年3月29日,麻薩諸塞州通過立法禁止同性婚姻,但承認“公民結合”,賦予同性伴侶部分權利。2004年5月18日,麻薩諸塞州最高法院就Goodridge et al. v. Department of Public Health一案的判決產生法律效力。2004年12月9日,紐西蘭國會多位本來反對議案的議員轉為支持態度,以過半數通過同性戀者及同居人士的公民結合可以享有與合法夫婦等同的法律地位。有關法律將於2005年4月26日正式生效。2005年6月28日,加拿大國會下議院通過同性婚姻法案,仍然有待參議院通過和英國君主的批准。2005年6月30日,西班牙下議院第二次通過同性婚姻法案,推翻參議院一周之前否決此法案的決議。通過後需要一些時日在政府檔案中記錄公布。7月2日頒布,7月3日起正式成為第三個全國性認可同性婚姻的國家。2005年7月19日,加拿大參議院通過了“同性婚姻合法”的提案。幾小時後,加拿大最高法院負責人在提案上籤字,使其成為該國一項正式法律,也使加拿大成為繼荷蘭,比利時與西班牙後世界上第四個承認“同性婚姻”合法的國家。2005年12月5日,英國正式允許同性伴侶登記。在公民伴侶關係法案下,希望建立夥伴關係的伴侶必須在當地政府登記,以享受和異性夫婦同等的待遇。2006年11月,在南非憲法法院判決同性婚姻合憲的一年後,南非議會通過了民事結合法令,南非成為世界第5個、非洲第1個允許同性結婚的國家。2008年5月,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最高法院判決支持同性婚姻,加州正式對同性伴侶開放註冊,該州一度成為美國第2個允許同性結婚的地區,但半年後旨在顛覆同性婚姻的8號提案被通過。2008年11月,在美國康乃狄克州高等法院於2007年作出同性婚姻合憲的判決一年後,康乃狄克州開始為同性伴侶發放結婚證,該州成為美國第2個允許同性結婚的地區。2009年1月,在頒布同性民事結合法案後的16年後,挪威上議院通過了同性婚姻法案,挪威成為世界上第6個允許同性結婚的國家。2009年4月,瑞典議會通過同性婚姻法令,給予同性情侶包括收養、宗教儀式、人工授精在內的全部民事權利,瑞典成為世界上第7個允許同性結婚的國家。
2009年4月,美國愛荷華州最高法院究”Varnum v. Brien“一案做出判決,禁止同性結婚的法令違反該州憲法精神,該判決將於4月24日正式生效,該州成為美國第3個允許同性結婚的地區。2010年3月3日美國首都華盛頓承認同性婚姻。2010年3月4日起墨西哥首都法律承認同性婚姻合法。2010年6月27日,冰島頒布相關法律,正式承認同性戀婚姻合法。同一天,冰島女總理約翰娜和她的長期女伴侶正式走入婚姻殿堂。2010年7月15日,阿根廷參議院經過激烈辯論通過了允許同性戀婚姻的法案,阿根廷總統克里斯蒂娜隨後頒布這部法案,標誌著拉美地區首部承認同性婚姻合法化的法律正式實施。2010年8月1日,德國正式承認同性戀婚姻,今後,德國同性戀者將享有與異性戀夫婦同樣的權利。2013年2月12日,法國國民議會投票通過了允許同性戀結婚及收養子女的法案。2013年3月13日,當地時間12日,美國科羅拉多州議會批准一項允許同性戀者結婚的法案。至此,科羅拉多州與美國另外八個州一道,成為允許同性婚姻的州。科羅拉多州眾議院12日以39票比26票通過這項允許同性結婚的法案。該法案拓寬了科州法律以前對婚姻的界定範圍,從允許異性戀者結婚到如今同樣也允許同性婚姻。據悉,科羅拉多州議會此前就同性婚姻法案進行過幾次表決,但由於之前是共和黨人主宰多數議席,此問題屢屢受阻。2011年11月換屆選舉,民主黨人奪下該州眾議院多數席位,確保了如今法案得以通過。男同文化龍陽:出自《戰國策·魏策》,其中記載龍陽君為魏王拂枕席。例如張遴白《難游錄》中描述李旦對於鄭芝龍“芝龍少年姣好,以龍陽事之。”斷袖:出自《漢書·佞幸傳》,漢哀帝與董賢共寢,董賢壓住了哀帝的袖子,哀帝不忍驚醒他,用小刀割斷半截袖子而起。今仍有“斷袖之癖”一詞。分桃:彌子瑕與衛靈公分桃而食。《越人歌》: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心幾煩而不絕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說君兮君不知。男皇后:韓子高本名蠻子,出身低微,世代以做鞋為生。侯景之亂期間,蠻子寓居京城建康,時年16歲。有次還鄉的時候,無意碰上了陳蒨,也就是後來的陳文帝。陳蒨當時正要出任吳興太守,便問道:“願不願意跟我走,共享榮華富貴?”當子高抬起頭看見向自己問話的是位年輕英俊的將軍時,便點頭應允了。“子高膚理色澤,柔靡都曼,而猿臂善騎射,若風。及稍長,頗有膽決,願為將帥,及平杜龕,配以士卒。文帝甚寵愛之,未嘗離於左右。”從此韓子高便作為陳茜的孌童,隨陳茜起居出入,很受陳茜的寵愛。陳茜曾對韓子高說:“人曰吾有帝王相,審爾,當冊汝為後,但恐同性致嫌爾。”子高叩頭曰:“古有女王,當亦有男後。明公果垂異恩,奴亦何辭作吾孟子耶?”雖然最終沒有封子高為皇后,但這是首次也是最後一次在歷史上提出了“男皇后”的概念。可見他倆情愛之深。《紅樓夢》中也屢次談及同性戀。第九回“戀風流情友入家塾,起嫌疑頑童鬧學堂”中,寶玉與秦鐘的關係親厚就引起書房內他人的詬誶謠諑,而渾人薛蟠更只是為了結交些契弟而假來上學讀書。第四十七回“呆霸王調情遭苦打,冷郎君懼禍走他鄉”中,薛蟠誤認柳湘蓮作風月子弟,被湘蓮騙至葦塘一頓好打。還有就是芳官的匈奴扮相引出了“玻璃”一詞,也是古時暗指同性戀的說法。
“柏拉圖式的愛情”是被稱為“精神戀愛”的一種真愛。這種愛認為肉體的結合是不純潔的、是骯髒的,認為愛情和性慾是相互對立的兩種狀態。柏拉圖戀愛重視精神的交流,而不是肉體的欲望,是一種真愛。柏拉圖推崇的精神戀愛,原指的是同性之間的一種真愛,古希臘人認為,同性戀的過程更多的是靈交、神交,而非形交。柏拉圖堅信真正的同性愛情是一種持之以恆的情感,而惟有時間才是愛情的試金石。惟有超凡脫俗的愛,才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態度理解與支持隨著人們對愛情概念理解程度的加深,同性愛情贏得越來越多人的讚賞。由於男同性戀者之間更重視的是精神的溝通和交流,因而被信奉柏拉圖式愛情學說的人奉為真愛。反對與排斥由於男性之間不能生育,某些人認為同性戀是不必要的,甚至是違反自然的。有時,他們面臨父母、妻兒的壓力。流言破除流言:娘化的男子是同性戀?雖然男同性戀者的外貌可能比其他男子嬌美。但是,男同性戀並不等於偽娘。如果僅憑一個人的行為是否有違典型的性別特徵就能判斷此人的性取向,這當然是不科學的。流言:男妓都是男同性戀?現代社會,既存在為同性服務的男妓,也存在為異性服務的男妓。況且,他們的服務對象與性取向一般沒有直接聯繫。知名人士文學藝術白先勇,台灣作家,著有《孽子》一書田啟元,台灣劇作家關錦鵬,香港導演李幼新,台灣影評人陳俊志,台灣紀錄片導演林奕華,香港文化界人士許佑生,台灣作家三島由紀夫,日本作家塔賴爾·阿爾文·麥卡尼(Tarell Alvin McCraney),劇作家布萊特·伊斯頓·艾利斯(Bret Easton Ellis),小說家和劇作家大衛·艾伯肖夫(David Ebershoff),作家和編輯演藝界張國榮,香港藝人蔡康永,台灣藝人、作家溫特沃什·米勒:《越獄》主演艾爾頓·約翰:音樂藝術家林一峰,香港歌手黃耀明,香港知名音樂人,人山人海音樂廠牌創辦者,2012年演唱會公開承認其同性戀者身份。瑞奇·馬丁,波多黎各拉丁歌手亞當·蘭伯特,美國著名流行歌手,2009年於滾石雜誌採訪時公開出櫃。馬克·菲海利,Westlife成員吉姆·帕森斯,美國電視和電影男演員,《生活大爆炸》主演吳彤,香港創作歌手喬治·武井,日本裔美國演員安德森·庫珀,美國CNN主播瑞恩·墨菲,作家,導演,製片人特洛耶·希文,澳洲小正太,在《X戰警》中飾演少年金剛狼。曾來中國湖南參加《天天向上》節目。李·丹尼爾斯,美國演員伊恩·麥凱倫,美國演員吉列爾莫·迪亞茲(Guillermo Díaz),演員
莫里克·潘克利(Maulik Pancholy),演員,曾出演《我為喜劇狂》等劇鄧尼斯·奧海爾(Denis O'Hare),演員史蒂夫·格蘭德(Steve Grand),音樂人,鄉搖界第一位公開出櫃的男同志歌手凱爾·亞伯拉罕(Kyle Abraham),編舞師和舞蹈演員喬·曼泰羅(Joe Mantello),導演和演員維克多·加伯(Victor Garber),演員保羅·拉克諾(Paul Iacono),演員安德魯·斯科特(Andrew Scott),演員,曾演過《神探夏洛克》中的莫里亞蒂,現已宣布出櫃約翰·巴洛曼,演員尼爾·派屈克·哈里斯,美國演員馬特波莫,美國演員sam smith,英國歌手政治界陳志全,香港電視及電台節目主持、香港人網行政總裁,是香港第一位公開承認為同性戀者的立法會議員羅達倫,美國加州坎貝爾市市長,美國最年輕的亞裔市長,也是最年輕的公開為同性戀者的市長。米爾克,舊金山市政府官員。埃利奧·迪呂波,比利時首相體育界傑森·科林斯:NBA老將馬修·米查姆,澳大利亞跳水運動員約翰尼·威爾,美國男子花樣滑冰選手加瑞斯·托馬斯,英國橄欖球星托馬斯·戴利,英國跳水運動員。學術界內特·希爾文,統計學專家、作家傑克·安德拉卡,他發明的測癌試紙在“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學博覽會”上榮獲頭獎。科技界皮特·西桑,Toktumi CEO克里斯·休斯,Facebook聯合創始人蒂姆·庫克,蘋果執行長。彼得·泰爾,Facebook早期投資人、創始人基金合伙人湯姆-考茨(Tom Coates),雅虎前布里豪斯實驗室產品負責人喬爾-西姆海,婚戀套用Grindr創始人傑森·高德伯格(Jason Goldberg),Fab CEO兼聯合創始人喬恩-霍爾(Jon Hall),Linux International執行主管阿蘭·麥席森·圖靈 ,英國著名數學家、邏輯學家、密碼學家,被稱為計算機科學之父、人工智慧之父。時尚/設計界索姆·布朗(Thom Browne),時裝設計師馬克·雅各布(Marc Jacobs),時裝設計師湯姆·福特,設計師Richard Buckley,《Vogue Hommes》前總編卡爾文·克萊恩,Calvin Klein創始人商界simon halls,好萊塢經濟公司CEO相關影視高分電影作品時光網上評分為7.5分以上的電影國家/地區電影中國藍宇霸王別姬春光乍泄艾草喜宴孽子美國紅杉林欲蓋弄潮米爾克支撐旅程天佑鮑比佩德羅你好,再見難以抗拒的真愛愛在同志聖誕節同志亦威猛周末3天再見,我的新郎不羈的天空男國少年夢天雷勾動地火Johns水彩畫17歲的疑惑朋友和家庭被愛的特魯愛與分手間斷背山單身男子拯救我費城故事胸牌初學者如果世界是我的燃燼八月錯愛抱緊眼前人養子十五歲閃亮的日子午夜牛郎東區故事比利的好萊塢之吻愛的羅曼史第八號提案收拾好你的東西暈基浪外出就餐迷情海岸英國莫里斯的情人迷情站台周末時光愛的初體驗克里斯托弗和同類豎起你的耳朵神父同志吐司愈愛愈美麗我美麗的洗衣店同窗之愛法國和其他人一樣巴黎小情歌湖畔的陌生人口味問題野蘆葦愛上驗屍官偷馬賊不安的少年青春夢裡人西班牙性福農莊基佬大廚男得有情天不良教育其它兄弟之情(巴西)夏日風暴(德國)錯愛遲來(荷蘭)一長一短(德國、丹麥)同志偵探四部曲(美國、加拿大):冰藍布魯斯、死亡真相、系統震撼、第三個被曝光的人愛英格的男人(挪威)暹羅之戀(泰國)水晶男孩(英國、愛爾蘭)雙面羅密歐(德國)鄉村教師(法國、德國、捷克)迷失天堂(越南)幸運藍(瑞典)46億年之戀(日本)愛情流彈(義大利)暗之光(以色列、美國、巴基斯坦)西洋古董洋果子店(韓國)黑色兄弟情(丹麥)好奇天使心(比利時)烈焰焚幣(阿根廷)我的軍中情人(以色列)窗外有男天(澳大利亞)G檔案(法國、比利時)我愛你莫里斯(美國、法國)男欲天堂(義大利、土耳其、西班牙)王爾德的情人(義大利)天鵝絨金礦(英國、美國)心底的逆流(秘魯、哥倫比亞、法國、德國)軍官與男孩(荷蘭)神秘肌膚(美國、荷蘭)黑夜過後(英國、加拿大)全蝕狂愛(英國/法國/比利時)不後悔(韓國)
電視劇同志亦凡人、戴上手套擦淚、皮囊其它電影中國《安非他命》《美少年之戀》《春風沉醉的夜晚》《東宮西宮》《基佬四十》(喜劇)《盛夏光年》《十七歲的天空》《河流》(台灣)《當我們同在一起Go Go G-Boys》(台灣)《夜奔》(台灣)(超感人的一部悲情電影)《永久居留》(香港)《愛到盡》(香港)《愛在水中央》 (同志短片)《大佬愛美麗》(香港)美國《鄰家帥哥》《生命中不能承受之情》《我盛大的同志婚禮》《無聲風鈴》《離開我,記得我》《我想我是的》日本《boys love》(劇場版分一、二部)《春風物語》《愛的言靈》《人間失格》《戀愛診斷》《御法度》《致不知何時的你》《禁斷之戀》《仆らの愛の奏で (我們的愛之協奏曲)》《戀愛診斷之破損的羽翼》《悸動青春》《毛衣》《施虐的戀人》《體育館寶貝》《虹色的硝子》(春風物語第二部)《妄想少女御宅系》(雖說是講腐女的但內含BL情節)《我的女友是腐女》(同上)《腐女警察》(同上)《腐女子彼女》(同上)(內有福山潤和日野聰的客串。)《戀愛暴君》(OVA)韓國《王的男人》《朋友關係》《情慾不羈路》《假面》《少年遇到少年》《霜花店》《欲望》《愛的蹦極》《你好我的愛》《兩個婚禮一個葬禮》泰國《曼谷之戀》其他國家《只是愛的問題》《捨不得哥哥》《隱藏的戀情》《婚禮變奏曲》(西班牙)《如意郎君》愈壞愈要愛(法國、瑞士)動畫世界第一初戀純情羅曼史戀愛暴君(OVA)鋼索危情間之契西洋古董洋果子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