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奈玄奘对比其他剃度僧人年纪太小,未能如愿。最后还是因为被郑善果发现,才得以破格出家。
此时的玄奘年纪尚小,但在被人问及出家缘由时,却已有了明确的目标:“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
即从长远来说想要继承如来的佛法,从近处来说要发扬光大已有的佛法。这也可以看出玄奘法师对于佛学的虔诚与远大的追求。
(二)佛法经义混乱
剃度之后,玄奘更加专心的研读佛法,十五岁就能背诵并讲解《涅槃经》,有了“神童”之名。
但此时的玄奘并未停滞不前,为了精进佛法,他与哥哥出游成都,向当时停留在成都的高僧们请教佛法,学问有了进一步的精进。
此后,玄奘暂别兄长,独自沿长江向东赴荆州天皇寺,与当地的僧人探讨研读佛法,随后又去往河南、山东、河北等地进行佛法学习,对于佛法经义的理解更进一步。
与此同时,玄奘心中疑问也在不断增加。要知道,由于佛教是国外传来的教派,其佛经原本多为梵文,需要经过翻译方能传播学习。
但佛经的翻译因人而异,更有佛教各教派对于佛经理解的差异,导致许多佛经译本义理含混不清,多有歧义,这一问题使得玄奘深深困扰。
且当时的佛教分为南宗和北宗,两派争论不休,不得渡人,这与佛家义理相悖,种种原因叠加,使得一统佛法迫在眉睫。
最终,前往长安讲经的僧人让玄奘法师看到了一条具有可行的道路:前往佛教诞生的国度印度,去求教佛经义理。
(三)前人事迹激励
虽然玄奘取经的经历因《西游记》得以家喻户晓,但在其之前,并非无人前去“西天取经”。
据史料记载,东晋僧人法显就曾西去取经并成功,他在归来时还撰写了《佛国记》一书。
这些史料使得玄奘更加坚定了前去印度求取佛经义理的决心和信心。
玄奘对于这些西行成功的前辈们的事迹心向往之,更因前例可成而决心一试。
除此之外,当时的长安十分繁华,各宗各派的佛教在此地流传,印度僧人同样跋山涉水得以前来唐朝,这些事迹也增加了玄奘的信心。
二、取经过程
(一)准备工作
决心西行后,玄奘并非一无所知的前去西行,相反,他在开始之前做了许多准备。
他向印度僧人波罗颇密多罗请教,得知印度有戒贤法师通晓百家佛学义理,且其目前正在那烂陀寺讲经,这给了想要西行求教的玄奘一个具体的目的地。
与此同时,玄奘还在长安广泛地拜访番邦人士,向他们学习他国语言,概因为西行之路遥远,需要途经许多国家。
据学者考证,玄奘其人一生所掌握的语言多达八九十种,其对语言的学习也为后面他翻译佛学经典打下了基础。
除去目的地的确认和语言的学习外,玄奘想要西行,还需要面对沿途恶劣陌生的环境,这离不开强健的身体和坚强的意志,因而在启程之前,玄奘一直在磨练自己的意志,锻炼自己的体格。
(二)偷渡出境
在《西游记》中,唐僧前往西天取经是受菩萨点化,唐皇批准的,但事实上,当时的唐朝因为刚刚立国,边境并不安稳,朝廷严禁百姓出境。
玄奘一心西行,在几次向朝廷申请西去求教均被拒绝后,转求他法。
在贞观三年,长安周围爆发霜降秋害,庄稼歉收,朝廷恐来年发生饥荒,允准百姓自由行走,四处就食,玄奘趁机混入人群之中,得以西行。
然而这只是开始,事实上,玄奘一路西行,虽然没有九九八十一难,却也困难重重,惊险异常。
玄奘在凉州时,凉州都督李大亮接到圣旨,要求封锁边关,禁止人员西行,玄奘此前停留在此一月有余,在当地讲经说法,此时却面临着被逼回程的境地。
幸好当地有一声望颇高的和尚帮助玄奘偷偷在夜里出城,玄奘风餐露宿,昼伏夜出,终于抵达瓜州。
但这并不意味着玄奘就没有被遣返的风险了,事实上,凉州都督李大亮逮捕玄奘的公文也确实随后抵达瓜州,只不过瓜州刺史独孤达是虔诚的佛教徒,他感动于玄奘西行取经的精神,撕毁公文,放他西去。
(三)抵达“西天”
玄奘从瓜州出发后,向着伊吾前行,这一路更是凶险:在这一段路程中,玄奘的马了,从凉州随他而来的两个僧人也相继离去,所幸他遇上了石磐陀和“瘦老赤马”,老马识途,二人得以结伴上路。
可是好景不长,在半途中,石磐陀反悔,不愿再去往西天,甚至想要玄奘,玄奘无法,只能放其离去,独自一人再次踏上取经路。
在之后的路程中,玄奘又独自一人走过五座烽火台,因听说第五烽火台的校尉情残暴,绕道进入莫贺延碛。
在这片大沙漠中,玄奘失手打翻了水袋,人马俱疲,险些丧命。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玄奘在最后发现了一处绿洲,才得以继续西行之路,抵达伊吾。
在这里,玄奘受到了高昌国国王和当地僧人的热烈欢迎,高昌国国王甚至许以国师之位来挽留玄奘。
然而玄奘一心想要西去求取真经,绝食以对,最终高昌国国王让步,双方约法三章,玄奘与高昌国国王结拜为兄弟。
高昌国国王为玄奘准备了路费与好马,又写信拜托沿途国家关照玄奘,得益于此,玄奘接下来的路程顺利许多,最终抵达那烂陀寺。
到此为止,这一条“取经”之路,玄奘走了四年多,行程共计五万余里。
(四)学成归国
玄奘抵达那烂陀寺后,拜当地的大法师戒贤为师。戒贤当时已经106岁了,本来已不再收徒,后据说因“三天人托梦”,收下玄奘作为弟子,花费十五个月的时间为其讲解了佛经中最为难懂的《瑜伽经》。
玄奘拜戒贤法师为师后,在那烂陀寺待了五年。这五年里,他将寺中典藏的各种经典通读一遍,每遇疑难之处,都向戒贤及寺中其他僧人请教,对于梵文也多加研究,因而通晓了很多经义。
随后,他又游历印度东部、南部、西部等处,访求圣迹,寻找名师,这样的游历开拓了玄奘的视野,增长了玄奘的阅历,两年后,外出游历的玄奘再次回到那烂陀寺,参加曲女城的无遮大会,在会上,玄奘被请为论主,请上宝座。
玄奘在会上说:“如果我所说的有一字无理,谁能发论折服的话,我愿斩首谢罪。”
会上无人能够做到这一点,最终,玄奘得到了大、小乘佛教的一致认同,大乘佛教教徒尊称其为“大乘天”,小乘佛教教徒称其为“解脱天”,大、小乘佛教间的分歧在玄奘处得到了统一。
贞观十五年,玄奘从印度启程归国。与去时的狼狈危险不同,玄奘回到长安时,受到了盛大的欢迎,唐太宗亲自接见他,甚至希望他还俗入仕,被玄奘婉拒。最终,玄奘回到了寺院,专心于佛经翻译,为当时的佛教发展提供了长足努力。
三、玄奘功绩
(一)翻译佛经
玄奘从印度带回梵夹装佛经520夹,657部和佛舍利150粒。在之后的十九年中,玄奘专心翻译佛经,共翻译出佛经75部,合1335卷。
每卷佛经万字有余,共计1335多万字。这样的翻译数量占据了唐代翻译佛经的一半以上。
且与前人不同,玄奘因赴印度求学游历,对于佛经的认识远超常人,他所翻译的佛经经义较前人更为精妙准确,为佛学弘扬,佛教发展做出了伟大贡献。
除此之外,玄奘还口述《大唐西域记》,经其弟子辩机笔录之后面世。
此书记载了玄奘亲身经历及传闻得知的国家共138个,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宗教、风俗、当地自然风貌等方面的内容,是后世研究古代西域和印度地区的百科全书。
(二)促进交流
玄奘前去印度,不止进行了对佛学的学习,更在当地传扬了融合唐朝本土风格的佛教经义。
他一路西行,一路传教,沟通了沿途国家与唐朝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其往来印度更是促进了中印僧侣、商人、乃至使臣的往来,中印关系在当时得以进一步发展,两国文化交流不绝。
四、结语
玄奘西天取经为的是弘扬佛法,校准佛学义理,更好地普度世人,而他一生致力于佛学经典翻译,传播佛学,也正实现了这一点。
他不仅促进了中印佛学文化的发展,更是促进了中印乃至沿途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发展。
参考文献:
《玄奘,西天取经的“偷渡客”》
《历史上玄奘取经的真实概况》
《玄奘西天取经实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